品味閱讀交流會|《我的暴脾氣》——從憤怒理解脆弱:情緒背後的心理真相

品味閱讀交流會|《我的暴脾氣:易怒情緒背後的心理真相》——從憤怒理解脆弱:情緒背後的心理真相

講者:Emily 吳黛菁|AI 合作師 × 思考教練|日期:2025 年 10 月 11 日

🎥 導讀影片

📖 導讀摘要

「憤怒,不只是爆發,而是靈魂在呼喊:我需要被看見。」—— Emily 吳黛菁

在《我的暴脾氣》一書中,作者以心理學的深度剖析人類的易怒行為,揭開暴怒背後的心理結構。作為哲學思考教練與 AI 合作師,我從書中讀到的不只是情緒的混亂,而是一種靈魂的自我防衛機制。暴怒往往不是「控制不住」,而是「失去被理解的安全感」。


心理學上,暴怒分為突發型、累積型、生存型、無力型、羞恥型與被拋棄型。這些情緒的底層,藏著不同的恐懼——對失控的恐懼、對失敗的恐懼、對不被愛的恐懼。當我們學會辨識這些內在信號,憤怒便成為一面鏡子,而非敵人。


哲學的角度則提醒我們:「暴怒不該被壓抑,而應被理解。」每一次爆發,其實都在揭露一個人如何面對存在的不穩定。唯有在理解中轉化,我們才能讓憤怒成為行動的智慧,而非破壞的力量。



若你正在與自己的脾氣搏鬥,請記得:情緒不是錯誤,它是生命渴望被看見的方式。讓理性成為橋,而非鎖;讓理解成為修復的起點。


💡 延伸哲學視角

  • 🌋 羞恥型暴怒——當羞恥無法被看見,憤怒就成為遮掩。
  • 🌪️ 無力型暴怒——當控制感失衡,暴怒是求生的聲音。
  • 🔥 被拋棄型暴怒——源自愛的恐懼,而非恨的誕生。
  • 🌈 修復的方法——練習理解,而非急著糾正。暴怒是一場心靈的溝通,而非失敗。

💬 常見問答(FAQ)

  • Q:暴怒是不是一種病?
    A:不是。暴怒是一種情緒超載的警訊,提醒我們內在有尚未被理解或被看見的恐懼與羞恥。
  • Q:為什麼哲學導讀能幫助理解憤怒?
    A:哲學讓我們從「情緒是錯誤」的思維,轉向「情緒是訊號」的理解。透過反思存在與自我,我們能在思考中看見行為背後的根源。
  • Q:AI 可以如何協助情緒管理?
    A:AI 並非情緒治療師,而是觀察者。透過追蹤語言模式、行為節奏與情緒詞頻,它能幫助使用者在爆發前察覺壓力波動,建立理性回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