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價值與親密:為什麼越愛越孤單

你有沒有發現,越愛一個人,越容易不快樂? 我們以為愛是安全感的來源,但有時,它反而奪走了自由。 為什麼在愛裡那麼努力,仍然覺得孤單?

「愛不是佔有,而是一場共同修煉的合作。」—— 阿德勒,《阿德勒的戀愛秘笈》

愛的矛盾:我們在愛裡失去自己

一位學生曾說:「老師,我越努力讓對方開心,越覺得自己不存在。」 她在戀愛中壓抑需求、避免衝突,以為迎合就能維繫感情。 但越努力取悅,越容易迷失。 社群上也常見這樣的傾訴:「我付出那麼多,為什麼還是孤單?」 這不是愛太少,而是我們把自我價值交給了「被愛」這件事。


阿德勒心理學:從依附到合作

在《阿德勒的戀愛秘笈》中,阿德勒提醒:「愛是一項合作的任務。」 真正的親密關係,建立在尊重與平等,而非依附與控制。 當你害怕被離開,就會過度付出;當你停止自我成長,關係也會停滯。 岩井俊憲延伸指出:「戀愛不是證明自我,而是共同成長的練習。」 成熟的愛,來自「我願意與你一起面對現實」,而非「我為了你犧牲自我」。


哲學觀點:去愛,才會自由

在我的哲學課〈談愛是枷鎖還是自由〉中,我問學生:「你記得的愛,是被愛還是去愛?」 多數人回答「被愛」。因為被愛代表安全,但去愛意味著暴露與風險。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說:「他人是我的鏡子,也是我的地獄。」 當我們渴望被看見時,也會陷入對他人評價的依賴。 但愛的本質,不是尋找鏡子,而是選擇看見對方。 哲學家布伯說:「愛是一種關係的態度。」 唯有當你主動去愛、理解與尊重對方的自由,愛才會讓你變得更自由。


心理互動:給予,也要學會索取

日本心理學家黑川保玲子指出:「愛不是施捨,而是雙方都能體驗『因為有我』的幸福。」 適度的索取能讓關係產生連結—— 當你願意請對方幫忙、表達依賴或脆弱時,對方也會感受到「我對你重要」。 這並非退化,而是互相影響的信任過程。 阿德勒所說的「合作」與黑川的「索取」其實是一體兩面: 一個學會表達需求的人,也更懂得尊重他人的需要。


練習愛的自由:三個行動

  • 觀察你的「取悅慣性」: 當你想討好對方時,先問自己:「這是愛,還是害怕?」
  • 練習「合作語言」: 把「你為什麼這樣」改成「我們可以怎麼一起解決?」
  • 保留空間: 愛需要呼吸。擁有獨立時間,不是疏離,而是讓愛流動。

哲學思考:愛的自由與枷鎖

當你只追求被愛,愛就變成了束縛; 當你開始去愛,愛才變成自由。 阿德勒說:「愛需要勇氣,因為它意味著與人合作。」 真正的自由不是離開,而是選擇在理解中並肩。


結語:愛的修煉,從自我價值開始

當你不再把「被愛」當作自我價值的證明, 你才真正開始有「去愛」的能力。 愛不是枷鎖,也不是逃避, 而是兩個人都願意在彼此的自由裡,練習理解。

「愛的能力,不是天生的,而是被理解之後才會開花。」—— Emily 吳黛菁

延伸閱讀推薦

如果你也曾在愛裡迷失,這篇文就算是一盞燈。 留言告訴我,你最想練習哪一種「去愛的勇氣」。


常見問答|FAQ

Q1:為什麼有時越愛越孤單?
因為我們常在愛裡尋求「被愛的確認」,而忽略「去愛」的能力。 當自我價值綁在他人的反應上,愛會變成焦慮的考試。 阿德勒心理學提醒:真正的親密是合作,不是依附。當你願意在理解中並肩,孤單自然會減少。
Q2:如何在親密關係中保持自我?
練習「合作語言」而非「控制語言」—— 把「你為什麼這樣」改成「我們可以怎麼一起解決?」。 保留個人興趣與空間,也是一種尊重彼此的方式。 成熟的關係不是融合為一,而是兩個完整的人選擇同行。
Q3:我總是太在意對方,怎麼辦?
觀察你的「取悅慣性」。 問問自己:「我這麼做,是因為愛,還是害怕被討厭?」 阿德勒說,愛需要勇氣——包括表達需求的勇氣。 當你允許自己被理解,也讓對方體驗「我對你重要」的幸福。
Q4:阿德勒的愛與現代心理學有什麼不同?
現代心理學強調依附安全,阿德勒則強調「共同體感」。 他認為愛是合作,是勇於面對現實與差異的任務。 真正成熟的愛,是「因為有你我更完整」,而非「沒有你我就不行」。

想更理解「如何在愛中保持自我」?你可以從以下連結開始——

作者|Emily 吳黛菁

AI 合作師 × 哲學思考教練|品味閱讀交流會 主理人

專注於把心理學與哲學轉化為日常思考工具, 以 AI 協作帶領人們練習更清晰的思考與更溫柔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