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閱讀交流會|《阿德勒的情緒整理術》:從「自卑感」到「自我決定」,學會與情緒共處

講者:Emily 吳黛菁・AI 合作師 × 哲學思考教練 | 日期:2025 年 10 月 10 日

 
  「情緒不是要被消滅的敵人,而是等待被理解的訊號。 當我們願意與情緒對話,它會告訴我們內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。」 —— 岩井俊憲,《阿德勒的情緒整理術》 
      

一、開場:當我們被情緒綁架的時候

在快節奏的生活裡,憤怒、焦慮、自卑像是不速之客。許多人以為控制情緒就是壓抑,但阿德勒提醒我們:情緒並非洪水猛獸,而是一種可以選擇使用的心理工具。 他指出:「你憤怒,是因為你選擇了憤怒。」情緒背後的意圖,往往比情緒本身更真實。


二、哲學詮釋:情緒的自我決定性

阿德勒的觀點突破了傳統心理學的被動模式。他認為人不是情緒的受害者,而是它的主人。情緒的產生具有目的性:憤怒是為了爭取主導權,焦慮是為了尋求安全,自卑感則是激勵人們追求卓越的動力。當我們理解情緒的「指向」與「目的」,就能在內心建立一種新的秩序——不再壓抑,也不再被牽著走。

從哲學層面看,這正呼應存在主義對「自我決定」的信念:人擁有選擇情緒的自由,也因此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。這份自由,既是挑戰,也是一種成熟。


 

三、行動提案:用理性擁抱非理性

試著觀察你的憤怒,問自己:「我現在真正的情緒是什麼?」也許憤怒背後藏著失望或擔心。以第一人稱陳述一次情緒(例如:「我很擔心我們的關係正在遠離」),讓情緒從攻擊變成理解。這是阿德勒所謂的「建設性」使用情緒——從共同體的角度,讓情緒成為溝通的橋樑,而非戰場。


 

焦慮時,記得用信任取代擔心;沮喪時,允許自己休息而非自責;當你感到自卑時,把這份不安視為成長的邀請。


 

結語:學會與情緒共生,而非對抗

阿德勒提醒我們:「情緒是人類的朋友。」真正的情緒整理術,不在於驅逐負面情緒,而在於讓它們成為助力。哲學的修煉,是在每一次的情緒波動中,重新選擇一種更成熟、更自由的回應。當我們理解情緒的語言,生活也會變得更有彈性與光亮。


  阿德勒提醒我們:情緒並非理性的對立面,而是行動的起點。 憤怒、焦慮、悲傷,都在告訴我們「有某個價值正在被忽略」。 當我們學會辨識這些訊號,不再壓抑或逃避, 情緒就能成為理解自我與修復關係的橋樑。

  
 

📺 延伸影音:觀看品味閱讀交流會 YouTube 導讀

 

💬常見問答|FAQ

Q1:這本書主要在說什麼?
《阿德勒的戀愛秘笈》透過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思想——「愛是合作的行動」,帶領讀者重新理解關係的本質。書中指出,真正的愛不是依附或犧牲,而是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,共同成長、互相支持。它不只是談戀愛的技巧書,更是一場「學會成熟去愛」的心理練習。
Q2:阿德勒認為情緒有什麼整理方式?
阿德勒認為情緒是行動的結果,而非單純的反應。他強調:我們能選擇如何看待情緒,進而改變行動。當你感到憤怒、焦慮或悲傷時,與其壓抑或逃避,不如先問自己:「我這個情緒想達成什麼?」這個覺察能幫助我們從「情緒的奴隸」變成「意圖的主導者」,讓愛與理解重新流動。
Q3:如何在生活中應用阿德勒心理學?
從三個練習開始:
尊重差異——不要求對方改變,而是學習理解彼此的「生活風格」。
合作取代控制——在衝突中用「我們怎麼一起解決」取代「你為什麼這樣做」。
勇於表達——真誠地說出需求與感受,不再用情緒測試愛。
當我們能以這樣的方式行動,阿德勒心理學就不再只是理論,而成為每天練習愛與成長的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