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閱讀交流會|《深度關係》—— 從全能自戀走向真實連結

講者:Emily 吳黛菁(AI 合作師 × 哲學思考教練) | 日期:2025 年 10 月 10 日

 

🎥 導讀影片

 

📖 導讀摘要

《深度關係》中,我們看見「全能自戀」如何滲透進日常互動。它讓人誤以為掌控能帶來安全,卻往往造成情感的孤立與疏離。 哲學思考教練 Emily 吳黛菁 指出:焦慮與自戀其實是同一股被誤用的能量——當人渴望被看見、被肯定,卻又無法承受失衡時,就會陷入緊繃。

 

「療癒的對立面不是痛苦,而是缺乏關係。」—— Emily 吳黛菁

這本書提醒我們:理解不等於療癒。只有當人願意從自戀維度轉向關係維度,承認自身的有限與他者的存在,真正的成長與連結才會發生。

一、全能自戀的四種變化

  • 🌪️ 全能自戀: 我無所不能。
  • 🌧️ 徹底無助: 失敗時覺得自己一無是處。
  • 🔥 全能暴怒: 將痛苦轉化為攻擊與批評。
  • 🌫️ 被害妄想: 將失控歸因他人,陷入防衛性孤立。

二、從「控制」到「理解」的轉化

當我們停止用控制維繫關係,而開始用理解傾聽彼此時,全能自戀的能量便會被轉化為關係中的真誠力量。這是一條艱難但必要的路。

三、實踐練習:建立深度連結

  • 💬 覺察你何時想「幫助」他人,其實是在「控制」。
  • 🪞 在衝突中先問自己:「我此刻在保護什麼?」
  • 🌱 練習說出真實的需求,而非讓對方猜。

深度關係的誕生,不在完美,而在真實。當我們允許不完美存在,愛才開始流動。

🧠 常見問答 FAQ

Q1: 為什麼我們害怕親密?
A: 因為親密意味著暴露不完美,對全能自戀者來說,這等同於失控與受傷。

Q2: AI 能幫助我們學習愛嗎?
A: AI 不教愛,但能幫你看見「阻礙愛」的語言與思維結構。從理解開始,情感就有機會被修復。


如果這篇讓你開始思考「親密」與「距離」之間微妙的拉鋸, 那你會更喜歡完整版導讀文中,Emily 吳黛菁以心理動力與哲學視角 深入解析「全能自戀」如何轉化為真實的理解與深度連結。

👉 前往閱讀完整版導讀文 →

💬 常見問答

  • Q:鬆弛感是什麼?
    A:鬆弛感不是逃避,而是一種內在穩定的力量,代表你能與不確定共處。
  • Q:為什麼焦慮與自戀有關?
    A:焦慮往往源於被看見的渴望。當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眼光上,我們就會失去鬆弛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