拒絕內耗!內耗仔生存筆記|Emily 吳黛菁 × 品味閱讀交流會

拒絕內耗!內耗仔生存筆記

導思課 × 心理學 × 哲學修復實錄

那個總是在腦中演一百次對話、明明沒有人責怪你,卻反覆檢討的聲音——那就是「內耗」。

有時我們以為是懶惰、拖延、或是太情緒化,其實那只是長期防衛的結果。這堂品味閱讀交流會的導思課,以「自我厭惡」為主題,我們從心理學的脆弱機制出發,走到哲學的自我尊重。


💭 三個內耗者的腦內劇場


劇場一|他是不是在嫌我?
「老師只是說『你可以再想想』,我整晚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講錯話、是不是太笨。」——學員 J

劇場二|我一定要做得更好才有資格休息。
「我習慣用負面的方式激勵自己,不斷對自己說『不夠好』,但這樣只會更疲憊。」——學員 C

劇場三|我覺得大家都比我好。
「我常常會陷入比較,一邊羨慕別人、一邊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喜歡。」——學員 M

這三個劇場是內耗者最典型的心理迴路:「害怕被否定 → 過度自責 → 想控制結果 → 再度焦慮 → 更害怕失控」。

心理學稱這為防衛性自我(Defensive Self),是一種假性安全感——比起被別人否定,先否定自己似乎比較可控。
哲學上,沙特提醒我們:「當我被他人凝視,我不再是自己。」內耗,正是這種凝視的內化。


🧠 導思課現場:那些瞬間,我們看見了自己

「深呼吸先冷靜自身,然後聆聽自己內心,提醒自己要『慢』下來。」——學員 W

「我天生就是個平胸大屁股的人。以前覺得羞恥,現在笑笑覺得這就是我。」——學員 J

「察覺童年否定造成的傷害,透過心理學學習與改變環境修復自己。」——學員 L

「不懂事的時候最討厭聽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』,長大以後卻覺得,感恩這句話。」——學員 P
「我發現我用自我厭惡來逃避現實,因為比起改變他人,批評自己反而有掌控感。」——學員 C
 

哲學思考教練 Emily 吳黛菁在導思課堂上說:「這不是懲罰,而是防衛。你以為在批評自己,其實是在保護自己。」


🪞 心理機制 × 哲學思考

心理學指出,自我厭惡往往源自「理想自我」與「真實自我」的落差。當「應該」取代了「可以」,人就失去了存在的寬容度。

哲學家康德提醒我們:人的尊嚴,來自他能夠自我立法。拒絕內耗,就是回收決定權——承認自己的有限,並仍選擇行動。


🌿 學員筆記:從自責到自重

「停止比較,放下他人眼光,重新看見自己的存在價值。」——學員 S

「遠離讓自己厭惡的關係,重新培養自己。」——學員 M

「原諒父母的不完美,也原諒那個討厭自己的自己。」——學員 C

「透過運動與自我獎勵改變思維,讓身體帶領心靈回到平衡。」——學員 U

「理解自己是一張網,在黑暗中掉落時把我們接住。」——學員 M

這些課後反饋不是漂亮的語錄,而是真實的覺察。每個人都在說:「我終於知道,內耗的盡頭不是完美,而是理解。」


在這裡,我們暫時放下思考,回到身體與日常。 如果內耗像一場持續的風暴,這十一個行動練習, 就像一段段呼吸——讓你重新感覺「我還能動」。

🔍 十一步行動練習

  1. 找出你的誘因——記錄內耗出現的時刻。
  2. 問自己:「這是真的嗎?」
  3. 練習自我對話,用溫柔取代審判。
  4. 重構語言——從「我好爛」變成「我還在學」。
  5. 保持社交,與讓你放鬆的人共處。
  6. 練習自我同情(Self-compassion)。
  7. 若需要,尋求專業協助。
  8. 以優勢視角看自己。
  9. 站在他人立場寬待自己。
  10. 改變歸因方式——從「我沒天份」改為「我需要時間」。
  11. 建立「自我力量筆記」:記下你做得不錯的地方。

✨ 導師觀點:尊嚴的修復

「拒絕內耗,其實是尊嚴的開始。當你願意看見自己的有限,不再把一切當錯,你就已經在行動——這就是康德說的『自我立法』。」 ——Emily 吳黛菁

哲學諮商不只是理論,而是一種生活練習。它幫助我們從「我不夠好」轉向「我正在成長」。而這種轉向,就是活著的勇氣。